当前位置:
研究报告
关于大宗商品涨价的观点
来源: | 作者:君研投研团队 | 发布时间: 2021-10-29 | 3941 次浏览 | 分享到:

全球工业生产的恢复带来了对一般生产资料的需求,从而在需求端造成了商品价格的上涨

另一方面,疫情对于诸如原油市场、集装箱市场和铜的开采冶炼运输等均造成了明显的冲击,对其供应能力也产生了抑制作用。这些抑制在一些领域比在另一些领域更明显,例如美国页岩油行业的供应能力和投资均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了石油市场的供求平衡。这些供给因素在边际上助推了包括普通商品和工业生产资料在内的价格的普遍上涨。

如前所述,2020年年底全球工业生产总量便已经恢复,但工业生产能力和供应链的弹性应对方面都受到了明显的抑制,这自然而然地带来普通商品和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

随着疫苗的广泛接种和疫情的逐步控制,服务消费总体还是会重新替代货物消费,这意味着耐用品的消费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步减速;同时供应链在做出快速响应,供应能力一定程度上也将在短期内得到修复。

这都意味着,当前面临的广泛的价格压力中,有一部分是短期的和临时性的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具体多长时间之后这种压力会消退。从交易的角度来看,商品价格高点或许已经过去,或者很快就会过去。


 二、供应持续收缩与碳减排等长期因素值得重视


从长期来看,主要是供应层面的因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长期的商品价格走低导致投资低迷,供应端整体收缩。从价格来观察时不难发现,从2011年商品价格的顶峰到疫情期间的底部,商品市场总体上经历了十年的熊市,这期间商品价格跌幅十分大。十年熊市最重要的影响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商品的开采冶炼等领域,投资不断下降,并且边际上的厂商在不断退出。尤其是2015年以来的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加剧了这些领域的过剩产能退出及边际厂商退出。因此,尽管其间有过反复,但过去十年来商品领域的投资总体上在不断下降。疫情的冲击进一步加剧了供应的收缩和投资的下降。因此,未来的供应增长可能会出现较大的问题。

二是边际厂商的退出改变了商品市场的供应结构,使得寡头垄断格局形成或者得到显著加强。2020年的疫情则加剧了这种现象,整个商品市场变成了一个高度寡头垄断的市场。

以石油为例,疫情抹去了美国多半的页岩油产能,导致原油市场出现俄罗斯和沙特两个寡头,双方联手便足以进行垄断定价,因此原油的需求虽然没有恢复,但价格却恢复了。竞争性市场下,市场能够快速反应,价格能够充分反映供需变化,但在寡头垄断的市场上,价格易涨难跌,且产量不会对价格信号及时作出反应。不只是原油市场,事实上其他许多商品领域都存在类似的情况,如铁矿石市场。

三是长期的价格下降导致供需双方和贸易商总体上不断削减存货,疫情冲击还引发了一次存货的集中出清,这导致在需求恢复时存货缓冲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