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钙钛矿电池。
图4:光伏电池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
(一)钙钛矿技术理论基础
1、制绒单晶多晶
传统晶硅电池的第一步工艺是制绒。由于硅片在切割过程中表面会产生大量的油污、金属污染、机械损伤,因此要对硅片进行酸洗(多晶)或者碱洗(单晶),这就是2013-2017年的单晶多晶之争。
经过清洗制绒后硅片,表面的垂直反射率可从50%降低至15%以下,剩余85%的光进行横向反射和折射,从而让光电效率大大提高。
2、扩散PN质结
传统晶硅电池的第二步工艺是扩散。在高温作用下对硅片表面进行扩散沉积,主要作用是形成PN结。根据掺杂元素的不同分为磷扩散和硼扩散,其中P型硅片采用磷扩散,N型硅片采用硼扩散。
由于硼原子在硅中的固溶度较低,因此其扩散难度比磷扩散更高,作业温度需要达到950-1050℃,成膜时间达到240min。因此采用硼扩散的N型电池所需成本更高,制备难度更大,TOPCon和HJT均属于N型电池,也就引出了2018-2021年的P型和N型之争。
3、在PN质结上的改善
对晶硅电池的PN结修饰是影响电池效率的核心因素,TOPCon和HJT均是在PN质结基底上下两面再铺设刻蚀不同的膜层,起到不同程度提升发电效率的作用。
而钙钛矿电池则是科学家参考了光电领域OLED的技术,绕开传统对PN扩散质结上下加工,以N-I-P三层接合,加入了I层吸光层,结构如下图:
图5:钙钛矿十分类似OLED,在N-P硅基电池中掺入了I层
技术上将这一特殊的I质结称为钙钛矿化合物层,具体指ABX3型化合物,由三种物质构成:A位一般由有机无机物质杂化,包括甲氨Ch3Nh3或者甲醚有机的分子,或无机的铯;B位一般选择硒或者铅;X位一般都是卤素。A、B、X三物质通过化学配位键进行连接,形成ABX3结构式。
(二)ABX化合物可调整优势
晶硅电池材料是硅,则光学物理特性上的带隙宽度是固定的。钙钛矿的ABX3结构是人造的,这使得其A、B、X三种化合物可以自由调整比例,从而让钙钛矿层的带隙宽度可调,可实现更宽的光吸收物理特性。
图6:通过化合物试错获得更好能能量吸取
自2009年提出钙钛矿技术至今,通过实验室不断试错,钙钛矿单结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已从3.8%提升到25.8%,13年间平均每年提升1.69%,十分夸张。
(三)叠层技术大发展
传统晶硅组件一般都会保留约2到3毫米的电池片间距。叠层(叠瓦)是指将传统电池片切为五分之一大小后,使用导电胶来直接衔接两片电池,将其叠加黏贴在一起,再将电池串连起来,从而实现无电池片间距,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