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报告
氢能源行业研究(一)
来源: | 作者:君研投研团队 | 发布时间: 2021-12-28 | 9122 次浏览 | 分享到:

亿华通-U(688339)、潍柴动力(000338)、大洋电机(002249)、雄韬股份(002733),深耕关键零部件膜电极领域的道氏技术(300409);以及车用氢能产业链的核心标的:美锦能源 (000723)、滨化股份(601678)、厚普股份(300471)、中材科技(002080)、鸿达兴业(002002)。

风险提示:

当前行业发展存在制约因素,体现在储运及燃料电池技术;中国在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工艺、核心零部件、耐久性等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加氢站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其相关技术标准和法规尚不完善,管理机制处在探索研究阶段;燃料电池高成本现状制约商业化发展,上游关键材料的研发与国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国内燃料电池上游相关材料以及相关技术的研发仍处于起步阶段,需更大投入。

氢燃料电池汽车方面取决于氢成本的下降速度。目前北京及周边市场上,终端的氢能市场价格在70元/公斤,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价格在80-120元/公斤。以北京区域大巴车为例,每百公里氢能耗8公斤,即每百公里需560元,与汽柴油车相比竞争力严重不足。另外要看补贴政策能否延续,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有较高的财政补贴,一般大巴车而言,行程满2万公里,获得补贴约100万元。在氢能加注环节,北京及周边地区,每公斤氢气政府补贴约30元,上述补贴未来能否继续,将直接关系到氢能源汽车的普及和运用程度。当前一座35MP加氢站的投资成本在1800-2500万元之间,政府补贴300-500万元不等,按照当前的氢气的价格,每天约加注400辆氢燃料汽车可以实现收支平衡,但从目前车辆情况看,国内在运的加氢站几乎均处于亏损状态。基础设备配套不足是当前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滞后的核心因素之一,包括加氢站、氢能配套供应链等,如果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低于预期,同样对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形成负面影响。中国的氢气运输环节技术仍有依赖进口。目前国内氢气运输的主要方式是长管拖车,因为氢气容易与金属发生氢脆反应和氢浸蚀,造成氢气泄漏,对技术要求很高。因此,设备目前大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另外氢气运输技术不足造成氢气运不远,现在的氢能示范应用都是在制氢产地附近200公里以内布局。


六、总结


随着氢能产业的发展,氢能的应用场景会大幅增加,未来几年,氢能在天然气等其他领域的应用将会更受重视目前市场对氢能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交通领域,以乘用车、商用车和氢能船舶等为主,未来预计氢能与天然气混合燃烧未来将会有较大的市场空间。从中长期看(2050年)整个氢能在能源终端占比将大幅提升,但近期能否获得快速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政策补贴是否会延续或是否会进一步增加补贴力度,第二是产业链中下游成本下降的速度。短期政策支持氢能发展,技术进步也将反哺解决产业链卡脖子问题,需要持续关注氢能源产业链上制氢、储运、以及核心部件和氢燃料车整车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