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响范围
横向来看,带量采购政策主要波及化学仿制药领域,主要针对占用医保费用较多的大品种。据国信证券统计,本次集采中节省采购成本最多的前六大品种降价后节省采购资金 19.28 亿,占 31 个试点产品节省总费用的 76.9%。若政策进一步推进到用量较小的细分疾病领域药品,其降价节省的开支将与可能造成的失业等社会不安定风险不匹配。
另外,政策对其他细分子行业的影响并不大,如血制品、疫苗、生物药、创新药、医疗服务、高端CMO/CDMO、CRO,大型连锁药店,OTC品种等。血制品在我国受牌照限制,疫苗占比较小,都不是医保控费的落脚点;生物药性质不稳定,不适用带量采购模式;创新药由于受专利保护,在招投标过程中可以给企业加持,受影响可能性较低;CRO和高端DMO都与创新药的研发和制造有关,不受带量采购影响;政策适用的药品品种都是应用范围广泛且毛利极低的基础药物,在连锁药店中通常只起到引流作用,降价对利润影响不大;OTC不在医院销售,不在带量采购的范围。
医疗器械由于跟化学仿制药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有较高的可能性成为医保控费政策的后续实施对象。以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为例(如下表),其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25%。若公立医院未来打算进一步压低采购成本,医疗器械大概率是带量采购的下一个推进方向。

2、短期影响
短期内,带量采购对化学仿制药生产企业的业绩影响并不显著。首先,试点的范围不大。据媒体报道,11个城市试点药品总销售量占全国同类药品总销售量的30%,而本次招标采购的数量仅为区域内公立医疗机构往年订单总量的30%-50%,低于60%-70%的市场预期。因此,全国还有大部分市场依然沿用原有的业务模式。另外,入选的品种仅限于25款大众药品,与基药目录685种药品相比,比例较低。本次参与投标的企业均是抗风险能力强的大型制造企业,产品线多资金实力雄厚,单一产品大幅降价短期内不会对企业自身造成太大冲击。
带量采购的推行速度还受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进度的约束,不可能在短期内大举扩张。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已经在全国推行两年多,全国目前完成一致性评价的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不到300个。一致性评价审批用时较长,根据 insight 数据库统计2018年1-3季度数据来看,CDE从承办到通过平均用时217天,通过率72%。预计未来一到三年都会是一个政策窗口期,缓冲带量采购对仿制药制造行业的影响,同时利好率先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生产厂家。
3、长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