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报告
医药行业的又一场大变革悄然到来
来源: | 作者:君研资本 | 发布时间: 2018-12-25 | 4330 次浏览 | 分享到:

长期来看,带量采购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仿制药制造行业的估值体系将被重塑,估值水平向精细化工板块倾斜。仿制药生产企业的研发附加值会被彻底剥离,企业基本面分析更加接近制造业企业,竞争力将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价格、生产规模、原材料供应、制造成本、营销成本、运营效率等方面。根据Wind数据终端,今年医药生物行业平均市盈率26倍,2006年至今历史平均市盈率38.14倍,其中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在21-32倍左右。精细化工板块2018市盈率在20倍以下,2010年至今平均市盈率36倍,同样处于历史低位。未来仿制药制造板块的估值将会下调至20倍以下,水平将参考精细化工板块。

其次,仿制药制造行业将面临重新洗牌,优先通过一致性评价且实力雄厚的企业才能得以存活。目前全国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毕竟还是少数,即使一些报批较早的龙头企业都还有不少品种正在审核,没能参与本次竞标,比如乐普医疗的氯吡格雷。一旦某些厂家的产品连续多年中标,优先抢占市场,建立成熟的生产线和供应体系,势必对后续同类产品形成护城河。后续企业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很可能会放弃继续推进一致性评价,舍弃整条业务线。若是企业产品管线丰富,损失单个品种尚不会对企业造成致命性打击,在行业整体预冷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在夹缝中求生存。

相比之下,中小型企业的境遇则是凛冬将至。不论在原材料成本、生产成本、运营成本、财务成本上,其都无法与资金实力雄厚且产品线丰富的龙头企业相竞争,完全没有价格优势,最终只能在去产能的趋势中出局。若想生存,其必须经历一个艰难转型的过程,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 剥离占用医保费用较多的大品种生产线。该类产品在带量采购之前就已经进入竞争白热化阶段,通常毛利极低。中小企业可直接将该部分业务舍弃,剥离资产盘活现金流

2) 丰富产品管线,优化产品梯队,向高端仿制药和细分疾病领域仿制药布局

3) 提高运营效率,有效把控上游原料药供应成本

4) 寻求被并购,与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合作,推进创新药研发

4、行业上下游的影响

化学仿制药行业的是上游是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下游是流通企业。

 

生产企业面临的价格压力将逐步向上游传导。中标的生产企业为进一步控制成本,会向产业链上游布局,实现自给自足,而小型企业由于固定资产投入较小,主要依赖上游企业供应原料。因此,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上游原料药企业话语权将减弱。

而仿制药生产企业的下游则是本次带量采购的重灾区。由于中标企业可以为区域内全部公立医疗机构供应药品,流通企业的医药代表职能将进一步被削弱,逐渐转变为物流运输。可以预见,未来医药代表将仅服务于创新药和进口药,更加接近美国医药市场的销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