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报告
浅谈文化产业投资现状及措施
来源: | 作者:君研资本 | 发布时间: 2019-07-26 | 5217 次浏览 | 分享到:

(四)文化企业的自身特点阻碍了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文化企业先天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具有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另一方面则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亦具有经济属性。此外,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起步时间较晚,许多文化企业目前还处在“转企改制”的进程中,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文化产业的整体复杂性。首先,文化企业的行政色彩较浓。通过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大量原事业单位转型为文化企业,然而“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现状无法回避,由此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垄断和壁垒,外资、民间资本进入部分文化产业仍存在一定限制;其次,文化产业的盈利模式特殊。文化产品是一种内容产品,其盈利主要来源于文化创意和文化服务,保持产品的独特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创意和开发。文化企业的产业链特征突出,必须整合渠道资源、形成规模化经营,这同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同时,许多文化产品的盈利周期较长,不仅需要投资者具备充分的实力,更需要足够的信心和耐心,这些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融资难度;再次,文化企业的分布呈现出小而分散的特点。小微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主体,对于这类企业而言,资金规模偏小、业务领域分散,故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以动漫行业业为例,据国家工商总局企业登记信息,注册资金低于100万元的企业占到总量的74%,100万元到500万元的企业占比20%,500万元以上的仅占6%,与国外大型动漫集团竞争的先天优势不足,直接导致知名品牌难以形成;最后,文化企业的投资风险较大。大量资金投入文化企业后的产出,主要是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专项技术等无形资产,这些资产的价值评估及变现难度较大,受政策与市场变化冲击的敏感度较高,在前期资本投入大、资金回收周期长、市场不确定性强、投资回报率不稳定的大环境下,投资风险也相对较大。

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协同发力

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模式单一、投资环境不佳已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文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日益凸显,我国传统的文化产业投资模式与投资环境,把一定规模有意投资文化产业的资金拒之门外。为此,文化产业要想突破瓶颈取得跨越式发展,必须在文化产业的投资模式、投资环境、投资路径等多个方面加大气力,实现投资模式的创新,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投资路径。

前不久,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全资二级子公司——华能能源交通产业控股有限公司,在古都西安与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曲江文化集团”)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旨在针对华能集团全国范围内的存量土地资产盘活开展全面合作,在充分发挥华能集团资源禀赋优势与曲江文化集团在文化旅游、“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全方位利用双方在资源整合方面的独特优势,围绕资产处置咨询、交易、运营、投资、资产证券化等多个领域实施央地合作,实现强强联合,优化产业、资本和资产的整体布局,打造央地合作新模式。此次合作及具体模式,为曲江文化集团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又一个业务支撑通道,作为促进区域文化企业及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先进实例,对创新文化产业投资模式、推动文化产业资本融合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