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细分行业中,内容创作生产虽然不同程度实现了数量规模及营业收入的增长,但增幅相对较小,且与领先行业的增幅差距较大。作为进行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内容创作生产企业对于文化资源、文化内容、文化产品的制作、包装、推广、宣传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众多扶持政策和利好因素的共同促进下,陕西近几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好转,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繁荣了社会文化,同时拉动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但与文化强省相比,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较为明显,结构性问题依旧突出。
二、中国对文化产业加大政策扶持
我国的文化产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均GDP由1978年的381元增加到2018年的近9800元,这不仅有效拉动了国民对基本生活用品以外的产品需求,更直接导致文化产业受到巨量需求刺激并实现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社会关注度及巨大影响力被看作是一种难以替代的软性力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而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更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随着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极具潜力的增长点,文化产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20世纪90年代初期,“文化产业”的概念首次由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提出,他们从哲学和艺术两个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了非正面的评价,认为文化产业仅仅是一种复制性的、大批量无创新的生产。以国家统计局2018年4月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的有关定义,文化及相关产业包括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等9个大类。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基本消费品以外的商品消费变得越来越多,文化产业逐步被提升到了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高度与地位。在国外,文化产业被认为是一个以经营信息和符号性产品为主的产业,这一产业包含了出版、广播、电视甚至现在的互联网等多个环节和领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创造性,文化产业也形成了一条从设计、产品加工和再生产再到交换和消费的完整产业链。
近些年来,国家越来越关注和支持文化产业的改革与发展,随着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政策法规的出台,文化产业投资总额与日俱增。2005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旨在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2006年10月,文化部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为文化产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允许外资及民营资本投入文化产业;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是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计划,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更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010年4月,由中宣部牵头、国家九部委共同制定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有利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