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报告
伯朗特:至暗时刻,唯有自救
来源: | 作者:君研资本 | 发布时间: 2023-01-30 | 3899 次浏览 | 分享到:


2.中低端市场的庞大需求

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以“机器替人”为主,因此具备“可选工业品”属性,在制造业复苏过程中更具备弹性。我国作为全球的制造中心,也应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需求地区。随着工业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国产品牌的崛起,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成本和门槛不断下行,目前已经不再局限于对负载、响应性、一致性要求较高的精密制造行业,反而逐步渗透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此催生了中低端市场的庞大需求。

以物流行业为例,2016-2019年,中国物流岗位从业人员规模增速仅为1.16%,远低于同期社会物流总额的复合增长率9.06%,从业人员数量增长速度不及业务规模扩张速度,体现了物流行业人效的提升。物流行业具有大量可自动化的流程,与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契合度极高,随着智能物流逐渐兴起,工业机器人在物流行业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伯朗特在这样庞大的市场需求下,选择了“价格换市场”战略,有谋略更有智慧。2022年伯朗特机器人产品销量破万,成功跻身国产工业机器人销量TOP 3,不管外界的声音如何,伯朗特机器人已经在中低端市场站稳了脚跟。


3.国产替代的关键时期

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大部分被外资“四大家族”——发那科(13%)、ABB(12.3%)、安川(8.8%)、库卡(7.4%)占据,内资品牌占有率仅为32%。从产品类型来看,四大外资品牌机器人主要集中在电子、汽车等高端行业应用市场,尤其是汽车制造、焊接等行业领域的六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国产六轴工业机器人占全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不足10%。而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的优势领域在于金属加工、食品饮料、塑料及化学制品等行业,以中低端为主。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国产替代的关键期,衍生出两种“国产替代”模式,一是以埃斯顿为代表的国内头部厂商,以冲击高端市场为核心目标,通过积累底层技术和外延并购优质供应链资产,提升机器人产品的加工精度和稳定性,逐步做高端产品的国产替代。二是伯朗特模式,伯朗特并没有在一开始就把冲击高端市场作为核心目标,而是先从中低端产品发力,把机器人当机械手来卖,通过“价格战”抢占中低端市场份额,同时建立健全供应链体系,为之后发力高端市场储备资源与能力。

在当前这个机器人行业国产替代的关键时期,我国既需要埃斯顿这类专注研发攻关,着力突破四大外资品牌构筑的技术壁垒,力求在高端市场做国产替代的“先驱者”;也需要伯朗特这类先带领国产品牌占领中低端市场,同时为高端产品蓄力的“务实派”。


4.控股并购的优质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