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研究,各电商渠道可统计GMV总计达191.03亿元,同比增长32.87%,其中:阿里平台GMV为91.47亿元,占比47.88%,同比增长3.72%;
拼多多平台GMV为56.96亿元,占比29.83%,同比增长115.94%;
京东平台GMV为28.54亿元,占比14.94%,同比增长39.41%;
唯品会平台GMV为9.91亿元,占比5.19%,同比增长40.90%;
抖音&快手平台GMV为4.15亿元,占比2.17%。
南极电商公司营业收入总计完成 16.61 亿元,同比增长 2.15%。其中:(1)公司本部营业收入总计完成 3.17 亿元,同比下降 35%;
(2)时间互联营业收入总计完成 13.44 亿元,同比增长 18%。
(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2.46 亿元,同比下降 42.85%。

通过详细的经营数据,2021年半年度净利润下滑严重最主要的问题来自于品牌综合服务业务,对比2020年半年度,营业收入少了1.8亿元,该部分营收几乎等同于净利润损失。
总体GMV的增速达到了32.87%,但品牌综合服务业务却出现了42%的负增长,实际上从业务角度出发,GMV增长的背景下,标费却意外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如果从+32.87%到-42.58%,一正一反间,在考虑货币转化率并未出现明显下滑的前提下,2021年上半年年度,南极电商的品牌综合服务(传统意义上的吊牌费)出现了接近80%的下滑,那么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呢?
南极电商股价在2020年7月达到了历史高点,对比2020年2月份的低点,区间涨幅达到了120%。自2020年7月后,一直呈现下跌趋势,在2021年1月份,区间跌幅达到了60%。南极电商股价在2020年-2021年出现了大开大合,大涨大跌,几乎回到了原点。
那么如果抛弃整个市场在2020年对于消费股的疯狂追捧的前提下,股价下跌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1)财务造假的风波;
(2)整体消费市场的萎靡;
(3)阿里购物板块整体增速放缓;
(4)业务的天花板;
下边我们针对上述四个问题进行一一解析。
南极电商是否存在过去几个会计年度通过调节品牌综合服务收入进而提高利润的操作?2021年半年度GMV增速与品牌综合服务不匹配的问题,完美的给出了答案。GMV仍保持高增速,品牌服务业务收入减半只有两个原因:
(1)生产商过去积压了大量的吊牌,2021年上半年度未采购新的吊牌,主要是在卖过去几年间买的吊牌,导致收入巨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