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报告
装配式建筑
来源: | 作者:君研资本 | 发布时间: 2020-11-20 | 6624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0年,在全世界携手抗击新冠病毒的战役中,中国用九天时间建成的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再一次刷新了世界对中国速度的认知。如此神速的背后,不仅是被称为“基建狂魔”的中国速度和力量,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是一种可实现绿色环保、提升建筑品质并加速工业化转型的工程建造新模式。火神山和雷神山两座医院的建设便是采用钢结构箱式房装配化施工方式,在外部拼接后进行整体吊装,将现场施工和整体吊装穿插进行,极大地压缩整个建造周期,实现了效率最大化。

近年来,国家政策对装配式建筑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2016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2017年住建部《“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中进一步明确装配式建筑占比目标等发展规划。装配式建筑行业重度依赖于规模效应,但如今政策扶持使装配式建筑度过了艰难的发展初期,规模优势不断凸显,万亿的市场浪潮已经袭来。


图片1:火神山、雷神山医院

 

(一)行业宏观背景

装配式建筑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初被提出,但直到六十年代才被欧美等国家首先作了实践尝试。随后由于其建造速度快,生产成本低、工艺现代化等优点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借鉴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验开始在国内首次推行装配式建筑,主要侧重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PC)的研究和开发。可到了八十年代后期,经历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人们发现,预制装配式房屋由于结构整体性、抗震性能差,毁坏比较严重,大板住宅建筑渗漏、隔音差、保温差等问题的出现,使装配式建筑发展进入低谷期并一度走向消亡。

时隔30多年的断档期,进入21世纪,在“环保趋严+劳动力紧缺+土改”等一系列综合背景下,装配式建筑终在曲折发展下迎来新春2008年到2013年,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成本增加和建筑技术的进步,为装配式建筑发展奠定了基础。2013 年以来,中央及地方政府持续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加之装配式技术发展日趋成熟,形成了如装配式框架结构、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等多种形式的建筑技术,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新阶段。

图片2: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陈伟豪《中国装配式建筑现状分析》

如今,装配式建筑开始重新走入大众视野,可相比于发达国家普遍高达70%-90%的建筑装配化率,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起步较晚。根据图二的柱形图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总建筑装配化率不到10%,而美国和日本的建筑装配化率高达90%,相对较低的新加坡也有70%的配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