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报告
装配式建筑
来源: | 作者:君研资本 | 发布时间: 2020-11-20 | 7027 次浏览 | 分享到:

钢结构建筑性能优越,与传统混凝土结构建筑形式比,钢结构建筑具有“高、大、轻”三大特征,容易实现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和装配化。其良好的性能特点可以总结为5点:(1)钢结构自重轻,只有传统钢筋混凝土建筑的 30%-50%左右,而且强度很大;(2)钢结构占有面积小,空间利用率高,得房率较传统钢筋混凝土住宅增加 5%-8%;(3)钢结构延展性好,抗震性能优越;(4)钢结构施工效率高,可提高4 倍,建设周期短,只有传统建筑的1/3,30-50 层的钢结构工程可以缩短施工工期8-12个月左右;(5)钢结构节能环保,能够有效降低建筑垃圾数量,可实现节能1/3以上,钢材100%可回收,碳排放可减少35%以上,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2019年,关于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政策倾斜叠加成本差弥合,行业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同年3月,住建部首次单独提出推进钢结构住宅试点工作,随后山东、浙江、湖南等地陆续出台试点方案,6月,住建部发布《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技术标准》行业标准,并于10月开始实施,12月住建部年度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 2020年大力推进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任务目标进一步细化。近期装配式住宅行业另一个层面的变化在于,在混凝土价格及人力成本持续上涨情况下,钢结构相对与混凝土结构的成本劣势明显收窄。根据相关数据,2017年装配式钢结构高层住宅建造单价约为2776元/㎡,仅比装配化率50%的PC住宅单位造价高 298元(高出10.7%),仍高于现浇711元/㎡(高出25.6%),以100平米的住宅测算,住宅售价仅需在1.4 万/m2 以上,购房的成本并没有额外增加。此外考虑政府补贴等因素,可简单推算,钢结构住宅有望在2024-2025 年与传统现浇成本持平,成本劣势弥后,钢结构住宅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最后根据“十四五”规划中装配化率或将是装配式建筑政策着力强调的方向之一,在提高装配化率政策背景下,钢结构优势未来有望逐步显现,景气度将保持较高水平。

 

3)装配式木结构

图9:装配式木结构图片


装配式木结构是将木材作为主要受力构件、木组件和部品在工厂预制生产,并经过现场装配而成的木结构建筑。装配式木结构应在建筑全寿命周期间符合可持续性原则,并满足智能化应用和“五化一体”的特性。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按照承重构件选用的材料可分为轻型、胶合木、方木原木和木混合结构。但国内的木材数量缺乏并且生长周期长,一些硬性要求都相对较高,单元造价也远高于混凝土。近年来,由于木结构无大梁承重只适合做一些底层建筑,所以按照我国的建筑层高度和层数的规定完全限制了我国的木结构建筑的发展。